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自此,這個根植于歷史厚土、被譽為“21世紀偉大新故事”的倡議迎風生長,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2018年,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近幾年來,中國礦業企業穩健地走出國門,深度開展全球礦業合作,實現全球經濟共同繁榮。那么,投資與風險相伴而生,如何提升“容錯率”?
在近日舉行的絲路礦業論壇·2019上,與會專家共商對策,為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獻言獻策,加油助力他們發展壯大。《中國礦業報》記者參會并通過深入交流了解了近些年關于企業海外礦業項目投資管理的一些經驗和需要重點關注的風險點。
怎樣定義投資成敗
“礦業投資失敗最簡單的表述就是賠錢了。企業賠錢就是失敗,如果掙錢了就沒失敗。”西藏華鈺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文政從失敗的定義上,為大家講了投資礦業項目失敗的情況。
“有人問,我投資的項目20年后才掙錢,算不算失敗?”謝文政表示,那不叫失敗,因為投資有周期,如果在周期內達到了目標,就不能叫失敗。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謝文政表示,這句話同樣也適合礦業,“有些礦企失敗是因為環境問題,有些是因為社區問題,還有些企業是自己沒有看清楚項目情況,包括上當受騙等,總之失敗的情況很多。”
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及研究,謝文政總結了礦企“走出去”需要關注的投資風險點:
一是地緣政治,即國家風險問題。有些國家不能去,不安全,存在安全問題,比如利比亞巨變,國內混亂;蒙古國家礦業政策修改,多數礦業企業投資血本無歸;還有一些國家面臨大選或國內不同勢力造成的內亂,可能會殃及池魚等,這些因為地緣政治的因素所導致的投資風險,都要盡量避免。
二是對市場的誤判。比如我國曾在海外投資了很多鐵礦項目,當時鐵礦石價格處于高位,但等中國公司過去投資的時候,周期已經過去了,沒“踩上點”,導致投資賠錢等。
三是缺少對礦物經濟價值的準確認知。相對來說,我們對礦物的地質成因、賦存相對熟悉,但判斷其是否有經濟價值,卻是較為復雜的。簡單地說,能掙錢的就是礦,不能掙錢的就不是。如果拿下的成本比購入價格還貴,這就是沒有經濟價值,不值得投資。
四是關于違法的問題。比如,礦山企業不懂當地勞動法,建設期結束后被要求賠償巨額資金。再比如,某國內礦業公司投資的一個海外礦業項目,因行賄導致項目被吊銷等,這些違法行為都會導致投資血本無歸。
五是環境問題。據統計,資本投資30億~50億美元的礦業項目,每周因采掘業社區沖突發生的成本高達2 000萬美元,這在其他行業是難以想象的。
此外,謝文政還分享了一些別的風險,不同的投資項目還存在不同的投資風險,比如,沒有搞清楚礦的具體情況,一聽別人介紹覺得很有道理,就開始投資,最后發現投資上當;因為管理層沒有重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糾紛;過分迷信西方報告,對礦業形勢把握不好等。
失敗的投資有哪些共性
導致礦業投資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謝文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投資心理。投資者看到別人在海外投資賺錢了,就覺得自己也會賺錢,因此盲目跟風,沒有充分準備就開始投資海外市場。
二是經驗主義,把國內的想法應用到國外,把國內的評價標準應用于國外,比如不同的礦種,品位肯定是不一樣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盲目的把國內的評價過程體系應用到國外。
三是教條主義,對海外的可行性報告,比如43-101,JORC報告等,過分信任,把西方的東西當作圣經來讀,覺得人家報告比較規范,實際上,我們的行業報告比他們的還要規范。
四是形而上學。即對市場的認識是孤立的、靜止的,不看趨勢和變化,對于資源的概念理解也比較片面。雖然很多大投行報告寫得都很好,但是也未必全對,一定要有自己一個本能的判斷。比如有些礦,今天是露采,明天可能是地采,這些都要考慮到。
掌握影響成敗的核心要素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人唯有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成功。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海外礦業投資的成功率?
會上,謝文政用5個“W”,一個“H”來概括。他說,第一個“W”指why,即為什么,這應該貫穿項目投資的全過程;第二個“W”指what,表示項目投資的目標、標準、礦種、結構、規模、資源等;第三個“W”指where,到哪里去,包括國家、地區等;第四個“W”指when,即什么時候,表示項目的進展的階段、周期等;第五個“W”指who,即我是誰,我需要什么資源,我要與誰合作等。“H”指how,即怎么做,包括具體的戰術,比如怎么管理、怎么做盡職調查等。
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俊華根據近年來他們“走出去”的經驗,給出了幾點深刻體會:
一是“礦-地”關系和諧是礦山開發的基礎。公司在推進礦山生產的同時,注意與當地政府以及周邊村莊建立良好的關系,力所能及地拿出部分資金幫助當地政府及周邊村莊解決涉及民生方面的困難,資助一些公益事業(比如給當地小學安裝取暖設備,大雪封山時搶運危重病人),從而樹立良好的形象。
二是主打高效環保是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在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樹立礦業界的第一:第一個投產礦山項目、第一個采用綠色環保無氰化鈉工藝的金礦生產企業、第一個實現礦山出口的企業等。這是礦企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取得當地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信任,保持了良好的關系。給當地政府和村民承諾的要都做到,這樣在企業遇到生產經營問題時,當地政府部門會出面協助解決,也能為礦企的發展給予極大的開放力度。
四是對礦產資源的評價和潛力分析必須靠自己。不管原礦業權人和政府有關部門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對礦產資源可靠性的盡職調查是必不可少的。企業最好依靠自己的技術人員設計鉆探、自己安排取樣、送到可信任的實驗室進行分析。
最后,吳俊華還表示,江西省地礦資源勘查開發公司目前已經培養出了一支學歷高、懂多種外語、具有豐富海外勘查開發經驗的隊伍,能夠在做盡職調查時,同時提供給委托人資源量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礦業權價值報告,這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會上,中地海外集團總監連長云也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經驗。他表示,技術、商務、屬地化、國際化,這幾點集中在一起就是中地海外集團在非洲30多年拓展海外礦業市場的優勢或基礎。
對于如何操作完成海外投資,他給出六條建議。一是選礦種,要基于公司發展戰略和既有基礎優勢。二是選區帶,首選既有的大型成礦區帶。三是選國別,這點至關重要。礦業是一項長線投資,目標國的經濟社會、政策法規、社區土著、環保要求等,特別是其社會穩定性和政策持久性,對礦業公司的后期發展影響巨大,國別選擇的成功與否將決定礦業項目的最終成敗。此外,還要注意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礦業投資環境、社會穩定性、兩國關系、礦業開發成熟度、發展潛力等。四是拿礦權,需要注意擬拿礦權的地質位置(找礦潛力)、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開發條件(開發可行性)。五是做勘查,要遵循國際規范,選用國際化人才并培養本土人才,屬地化管理和運營,與當地政府保持密切關系等。六是退出,轉讓礦山企業,進入開發階段。
正如與會專家說的那樣,希望中國礦企在海外投資的項目,都能有所收獲。
摘自《中國礦業報》2019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