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礦業領域,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正在悄然興起。其核心,是一套被稱為“三率”的硬性考核指標——即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這三大指標,如同一把精準的標尺,不僅衡量著礦山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更構成了綠色礦山建設的基石與“硬杠杠”,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三率”指標:從源頭到末端的資源生命線
“三率”指標貫穿了礦產資源從地下開采到最終利用的全過程,是評判礦山企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準繩。
-
開采回采率:向地球深處要效益。 該指標指采出的礦石量與開采消耗的資源儲量之間的比率。 簡單來說,就是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將地下寶藏采選出來。更高的回采率意味著對礦產資源的“吃干榨凈”,是減少資源浪費、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的直接體現。
-
選礦回收率:從礦石中“淘真金”。 這是指精礦中某有用組分的質量占入選原礦中該有用組分質量的百分比。礦石從地下被采出后,需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選礦工藝,將有價值的礦物與廢石分離。選礦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選礦技術與工藝的先進程度,是決定礦山經濟效益的關鍵一環。
-
綜合利用率:變廢為寶的綠色魔法。 該指標衡量的是礦山企業對共伴生礦產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礦、廢石、廢水等進行綜合利用的程度。許多礦床中都伴生有多種有價元素,而采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尾礦,若隨意堆放,不僅占用土地,更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提高綜合利用率,就是將這些“廢料”資源化,實現循環經濟,是綠色礦山建設中最具創新活力的部分。
“硬杠杠”如何發力: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
“三率”指標之所以能成為“硬杠杠”,源于其背后一整套日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與嚴格的監督考核機制。
明確的國家標準與動態管理:中國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已針對煤炭、金礦、鐵礦等數十個礦種,制定并發布了“三率”指標的最低要求和行業領跑者指標。這些標準依據行業技術經濟條件動態調整,為礦山企業設定了明確的“達標線”和“沖刺點”。
嚴格的監督與考核機制:“三率”指標的考核極為嚴格,直接與礦山企業的“生死存亡”掛鉤。
-
準入與退出: 新建或改擴建的礦山,其“三率”設計指標必須達到國家標準,否則難以獲批。對于現有生產礦山,監管部門會進行定期檢查,對連續不達標的企業,將責令其限期整改。 若整改后仍不達標,企業將被列入“異常名錄”甚至“黑名單”,面臨被吊銷采礦許可證的風險。
-
“一票否決”制: 在綠色礦山的遴選過程中,“三率”達標是先決條件之一。任何一項指標不達標,都將被“一票否決”,無緣“綠色礦山”的榮譽與相關激勵政策。
-
激勵與約束并舉: 對于“三率”水平高、節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的綠色礦山,政府在礦業權出讓、用地審批、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和政策傾斜。例如,符合條件的綠色礦山企業在上市融資、獲得綠色信貸等方面將獲得更多機會。 反之,不達標的企業則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科技引領,管理創新:提升“三率”的“組合拳”
面對“三率”這道硬性考題,礦山企業唯有依靠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才能交出滿意答卷。
提升開采回采率的技術路徑:
-
優化開采設計與方法: 依據礦體賦存條件,科學選擇采礦方法,如采用充填采礦法代替傳統的崩落法,能有效控制采場穩定性,回收過去難以開采的礦柱,從而顯著提高回采率。
-
推動智能化開采: 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采礦過程進行精準控制,減少礦石損失與貧化。
提高選礦回收率的有效途徑:
-
工藝流程革新: 針對復雜難選礦石,引進或研發新的選礦工藝,如生物氧化提金技術,能大幅度提高金的回收率。
-
高效設備與藥劑: 采用大型化、自動化的浮選機、磨機等高效設備,并選用高選擇性的新型選礦藥劑,是提升選礦回收率的硬件保障。
拓展綜合利用率的廣闊空間:
-
共伴生資源回收: 加強對礦石中伴生有價元素的綜合勘查評價,通過技術攻關實現多種元素的梯級回收。
-
“無廢”礦山建設: 將尾礦、廢石用于生產建筑材料、進行井下充填或用于礦區生態修復,將礦井水處理后循環利用于生產和綠化,最大限度實現固體廢棄物和廢水的“零排放”。
實踐典范:綠色礦山在行動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礦山企業通過提升“三率”指標,成功實現了綠色轉型。
-
平寶煤業公司: 該公司大力投資建設礦井水處理廠和生活污水處理站,實現了廢水100%復用。同時,利用礦井水的余熱為礦區供暖,替代了傳統的燃煤鍋爐,在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成效卓著。
-
西部黃金阿希金礦: 該礦通過技術改造,采用新的采礦方法,將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均控制在10%以下。同時,引進生物氧化技術處理難選金精礦,并對尾礦進行綜合回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率”考核,不僅是衡量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標尺,更是推動礦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它以不容妥協的“硬杠杠”姿態,倒逼礦山企業告別粗放,走向集約;淘汰落后,擁抱創新。在這場深刻的綠色變革中,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現代化礦業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