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時代背景
自2007年起的十余年間,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政策層面,2017年3月,原國土資源部聯合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國土資規〔2017〕4號),為進一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提供了指導方針和措施保障。在實踐層面,至今已遴選出四批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并初步探索出了資源高效、科技引領、生態保護、社區和諧等多種基本模式,為我國礦業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樹立了典范。
當前,在綠色礦山建設規范中,已明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強調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企業文化要傳遞時代精神,體現員工追求,展示企業開拓創新進取的精神風貌;要求創建一套符合企業特點、擔當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企業文化總綱;充分履行礦業企業社會責任,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和民眾口碑。綠色礦山建設規范中對于企業文化的定位和相關要求充分體現了其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實踐層面,眾多礦業企業并未完全領會綠色礦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內涵與要求,導致其企業文化仍停留在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初級階段。盡管如此,筆者在對綠色礦山實踐回顧與總結中發現,一些較為優秀的礦業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和企業特點的綠色礦山文化模式。因此,有必要對這些綠色礦山文化默示進行系統性的總結與分析,從中提煉出值得其他礦業企業借鑒的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經驗,并加以傳播與推廣,使得綠色礦山文化建設逐步演變為礦業企業的自覺行為,最終將綠色礦山文化基因注入其“血液”,成為其開展綠色礦山建設的不竭動力。

二、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2.1 形象內涵
綠色礦山文化,不但能充分展示綠色礦山風貌、綠色礦山精神,全方位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更能承載新時代礦山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使命。可以說,綠色礦山文化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靈魂,是介于傳統與現代的之間的,個性鮮明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合體,也是充分反映礦區社會本質和礦區時代精神,能夠被綠色礦山這個“小社會”成員共同認知、共同分享的基本理念。具體而言,綠色礦山文化的基本內涵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綠色礦山精神:基于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的礦業企業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礦業企業邁向現代化,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精神支柱。
2)綠色礦山思想:是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指導,具體要求體現在樹立生態意識,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攪動和破壞;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實現對自然資源充分利用、高效利用、循環利用。
3)綠色礦山建設理念:秉持先進的綠色礦山建設理念,并在其指導下實現礦區環境綠色化、田園化,礦區產業多元化、高效化,周邊社區生態化、和諧化。
4)綠色礦山環境:將保護生態環境納入文化建設體系,實現打造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和諧共生、比駕齊鳴。
5) 綠色礦山生活:培養員工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培育綠色消費主體、優化綠色消費環境、推廣綠色生活產品方面有所作為。
6)綠色礦山信譽:將礦山視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個細胞,在與地方政府、周邊居民及社會各界相處的過程中,始終把樹立良好礦山信譽作為基本追求。
7)綠色礦山共享:將共享發展的理念作為企業發展的落腳點,讓每一位礦山員工及社區民眾共享綠色成果。
2.2 現實需求
1)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時期的基本國策,要改變舊時代礦業活動遺留下的數以萬計難以愈合的國土“傷疤”,就必須要將綠色礦山文化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先導。
2)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四礦”問題(即礦業、礦山、礦工、礦城),曾經與“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一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礦業活動聚集區的小康目標及文化品位,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底線。
3) 對外開放的需要。伴隨“一路一帶”倡議的推進,中國礦業將在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全面配置生產要素。這種跨區域的融合,如果沒有“綠色礦山文化”作為先導,難免出現從理念到利益上的沖突。
4)促進行業發展的需求。如果礦業活動不從根本上消除對周邊生態的破壞,必將受到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面的限制甚至封殺;而綠色礦山文化建設是礦業發展突破環境與輿論瓶頸的重要切入點。
三、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模式分析
綠色礦山文化是由多種文化薈萃和衍生出的一種特有文化模式,這種綠色并非局限在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簡單恢復,而是應按照生態文明基本要求,對綠色環境內涵的重要提升。
礦山作為一個企業,首先要與其他任何行業的企業一樣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要在普遍模式的基礎上體現綠色礦業企業的基本需求。在這種文化構建中,首先要尊重歷史、尊重環境,切不可憑空打造所謂的時尚文化。此外還要注意,不同所有制的礦業企業文化必然在其形式上甚至本質上有所差異。
3.1 安全生產文化模式
行業特點決定了礦業企業的安全生產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所謂安全生產文化,即以文化的形式體現安全生產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并將其作為促進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引領。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轉變,從“要我執行”到“我要遵守”的行為轉變。在此基礎上,擴展至礦山及周邊地區全員安全與健康的各個領域,形成大安全、大健康的完整文化體系。
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打造的全員健康文化模式便是安全生產文化模式的優秀代表,企業通過精心組織全員健康體檢,完善職工健康管理系統,保障飲食安全健康,推動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等手段,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水廠安全文化”,被業內譽為了綠色礦山“健康文化”示范基地。
3.2 社區文化模式
礦業企業與社區歷來具有內外兩個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的子系統。一是礦山職工所生活的居住區;二是礦山周邊的“原生”聚集區。礦區的形成與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對周邊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但同時也在較大程度地提升相對落后的社區民眾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礦區職工的生活也一定程度地依賴周邊居民的服務和支撐。在內外兩個子系統的文化構建中,均應將和諧作為最為基本追求,落腳點也必須選擇在社區居民當前利益的共享與可持續共贏。
山東黃金三山島金礦通過建立企地溝通機制,打造了以“溝通-結對-互助-共建”為特色的社區文化發展模式。在企地關系實踐中,三山島金礦與社區居民共樹發展理念、溝通發展信息、消除彼此誤會、共促社區建設,讓村民在礦山發展中得到實惠,形成了村企之間“和睦相鄰、和諧共榮”的良好發展局面。同時,三山島金礦在用工方面積極為當地村鎮、群眾創造條件,提出了“用人本地化”的工作思路,目前礦山本地員工約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40%,周邊社區居民滿意度達到90%以上。
3.3 傳統文化模式
傳統理念與時尚文明的沖突、融合是礦區文化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工作抓手包括:一是對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家庭觀、鄰里觀進行充分挖掘和合理吸收,從而給現代綠色礦山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背景支撐;二是對傳統的生態觀,如風水等文化精髓的吸收與糟粕的摒棄,為現代綠色礦山文化理念的形成提供應有的服務;三是最大限度地包容傳統文化中的“非科學因素”。
江蘇中鹽金壇鹽礦以傳統文化為依托,打造的“賢文化”便是傳統文化模式建設的典范。金壇鹽礦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揚棄,以堅定綠色礦山建設的思想深度,提出了“敬天尊道”的企業精神;以創新發展綠色惠及社會的發展理念,提出了“尚賢慧物”的企業目標;通過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方式,樹立員工“明本順性”的企業價值觀;通過合理規劃打造和諧有序的礦山環境保護,最終實現“貴和致遠”的企業愿景。
3.4 商業文化模式
深入挖掘礦業企業的特有文化資源,打造開放式、多功能的產業格局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高標準要求。若要讓地處“窮鄉僻壤”的“傻大黑粗”的礦山跟上現代商業的步伐,無疑需要站在時代潮頭的現代商業文化作為引領。
山東蒙陰金剛石有限公司701礦以金剛石原生礦露天采礦遺址為依托,以“鉆石文化”為引領,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鉆石主題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從鉆石形成、勘探、開采、選礦、加工到最后成品的鉆石旅游路線。再此基礎上,打造鉆石國際夢想城,在向游客銷售優質鉆石飾品的同時,還為其提供婚紗攝影等一條龍婚慶服務;目前,礦山建設的室內外婚紗攝影基地,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婚紗攝影基地,并與300余家影樓簽約。701礦鉆旅游業已成為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這其中,礦山鉆石商業文化理念的引領功不可沒。
四、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措施
4.1 制定綠色礦山文化建設指導方案。建議在全行業倡導“綠色礦山、文化先行”的綠色礦山建設理念,用文化引導和保障綠色礦山建設。各級政府及行業協會要加強對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指導,并將具體要求作為礦業活動的重要考核指標。礦業企業從建礦伊始,就要提出綠色礦山文化實施方案,并貫穿于礦業活動的各層面和全過程。
4.2 提供綠色礦山文化建設資金保障。要在礦業活動資金鏈的各個環節體現綠色礦山建設的資金需求,明確綠色礦山文化的支出比例。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例如把綠色礦山建設和扶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推廣綠色保險,一旦發生環境突發事件,通過綠色保險支付實現對硬環境和軟環境的修復。
4.3 為綠色礦山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綠色礦山文化建設成功與否關鍵在于相關利益群體的參與度。一是要確保礦山職工的全員參與;二是要大力調動礦山職工家屬的廣泛參與;三是要贏得礦區周邊民眾的踴躍參與。此外,要通過行業協會、新聞媒體,以及商業性旅游機構,最大范圍地吸引社會各界的充分關注與交流協作。
4.4 加大綠色礦山文化建設輿論宣傳。要將輿論宣傳作為綠色礦山文化建設活動的重要保障長抓不懈。首先,應將綠色礦山文化宣傳與所在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緊密結合,以獲得各級黨委宣傳部門的支持。在此基礎上,要對宣傳的形式、途徑、載體、內容、頻度等等進行精心的策劃和組織。
4.5 培養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示范基地。要施以政策上的傾斜和扶持,在全國發現與推介一批綠色礦山文化建設的領軍企業,并總結出若干個具有特色和引領功能的文化模式。要組織業內外專家對示范基地的文化建設予以指導,深入挖掘,積極提升,使之融入時代、超越時代,為綠色礦山建設起到歷史性的助推。
來源《中國礦業雜志》2019年8月5日
